作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市之一,我市积极推进试点工作,初步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新格局,不断推进健康滁州建设。
突出顶层设计,理清“心”思路。我市始终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推进,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建由25名心理健康、精神卫生、教育、公共管理等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组,市财政专门安排130万元财政试点配套补助资金,保障试点工作快速落地运行;加强对8个县(市、区)试点工作督查指导,累计指导乡镇(社区)医师随访278人次、应急医疗处置157人次。
突出平台搭建,筑牢“心”防线。市精神卫生中心率先设立心理服务中心,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完善心理门诊、开设康复科,提升行业龙头服务能力;全市精神专科医院100%开设心理门诊,设立心理咨询室665个、心理辅导室448个,为群众提供各类心理服务近30万人次。全市高校均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779所中小学建立心理辅导室,建成2所国家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设立心理健康服务试点场所36个。疫情期间,我市开通“心康战疫云平台”,为近1200名群众提供网上个性化心理调节方案。
突出队伍建设,凝聚“心”力量。在全省率先组建由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工师、医务人员、心理教师等构成的心理危机干预及心理健康志愿者服务团队;各县(市、区)设立精神卫生项目办,配备专职人员从事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工作,推动城乡心理服务资源均等化;整合社会资源,依托市心理卫生协会、市心理学会,委托培养100名心理危机干预专家、1000个基层心理健康辅导员,充实基层心理工作人员力量。
突出健康宣传,普及“心”知识。大力推进心理健康科普宣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活动120多场次,充分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载体把社会心理服务纳入公益性广告宣传范围,开设心理健康专栏、公交车上定期播放心理健康视频,覆盖群众60多万人次,举办健康讲座45期、广场宣传110场次,接受群众咨询1500多人次,积极引导社会公众科学认识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消除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逐步形成“心理有问题主动寻求帮助”的良好氛围。
突出精准服务,维护“心”安宁。依托精神卫生工作网络,加强针对性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组织自闭症儿童心理疏导40余次,开展心理救援与危机干预8次;对疫情期间全市不能及时收治的1000余名院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严格随访,并提供送药上门服务,积极协助辖区公安派出所妥善处置精神障碍患者78人。市精神卫生中心在抗疫期间,组建分级专家团队为公安干警、入境人员、确诊新冠肺炎患者及家属、心理不稳定群众、青少年以及一线医护人员提供心理援助服务20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