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新闻 > 消费品 > 文字新闻
后疫情时期中国消费经济的危与机
发布时间:2020-10-10  来源:消费日报网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和部署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和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尤其是医务人员的同舟共济浴血奋战下,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一、疫情给中国消费经济带来的影响

  虽然当前中国疫情防控整体形势良好,但仍然面临三方面问题:第一,全球疫情还在不断蔓延,未来一段时间仍然有不确定性。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疫情报告显示,截至10月9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过3672万例,死亡超过106万例。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全人类目前最大的共同敌人。第二,国际关系影响巨大。尤其是中国和美国作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大国,中美关系严重影响着全球经济发展。自美国向中国发起一系列制裁后,两国关系降至冰点,矛盾也不断升级,世界各国都在观望中美两国关系的走向。第三,三大灾害肆虐。今年中国不仅赶上了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多省市还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蝗虫灾害等危机,三大灾害同时肆虐,压力之大可以想象。

  这次疫情对产业发展影响巨大。对第一产业农业影响相对小一些。对第二产业影响很大,对工业生产最主要的影响是订单下降、开工时间延迟、人力资源紧张、资金链面临断裂、原材料供应不够、产业链条中断、经营成本提升等一系列难题,影响了整个产业链条。疫情对第三产业服务业几乎是毁灭性打击。服务业涉及旅游、航空、酒店、电影院、批发零售、住宿、交通、文体娱乐等多个行业,这些领域受到的影响最大。景区关闭、旅客停滞、人流稀少,消费几乎为零。

  二、疫情后中国消费趋势的变化

  生活不仅仅需要非常惬意的自然环境,也呼唤更加和谐的人文环境,尤其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环境,会影响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疫情后消费趋势的变化值得关注。

  一是消费习惯变化明显,疫情后大众消费普遍趋紧,更多人消费时越来越理性了。二是健康成为公众第一要务。几乎所有人都把卫生防疫、健康生活、安全饮食、体育健身作为消费重点领域。三是线上消费迅速崛起壮大。无论是云中课堂、线上购物还是远程医疗、在线健身等都得到快速发展。四是电商的发展,迅速拉平了整个城市间、城乡间的代际差。得益于像淘宝、京东、拼多多这样的电商网站的崛起,电商发展越来越快,物流已经到达了从城市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各线城市之间、城市乡村之间在快消品等品类上的消费观已经趋同。五是消费者更加注重个性化、定制化消费。追求个性、追求与众不同成为新的消费趋势。更多人开始追求个性化消费而不是大众化的消费,追求定制化的消费,追求时尚消费、自我消费。六是新生代的消费力量已经崛起了。90后、95后,甚至2000年后出生的孩子,都已经成为消费的主体。这类群体舍得花钱,敢于花钱,也敢于负债。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几乎从未挨过饿受过冻,普遍缺乏对苦难的深刻记忆,在他们消费理念当中更多关心品牌、关注品质和品位,而对于价格不是特别敏感。这种不同的消费观念将影响整个消费市场。这些现象可以充分看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消费环境也有了改变。

  三、疫情后中国消费经济发展的机会

  本次疫情对世界是一次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也是一次重大危机。应该辩证看待这次危机,要善于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未来发展机会。

  一是中国政府疫情期间实行的“六稳”“六保”政策。这项政策保障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市场主体,稳定了经济基本盘,稳定了就业和民生,保障了市场链条稳定和基层运转,从中可以找出很多发展机会。二是扩内需拉消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涵盖的范围很广,可以扩大房地产消费、汽车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文化体育娱乐消费、教育消费、健康消费、会展消费、节假日以及绿色消费等多个方面,做好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外双循环的相互促进新格局。三是做好医药健康产业。这次疫情来临之后,市场创造出很多新的需求。比如医药产业,口罩、消毒液、呼吸机等防护用品需求量很大。疫情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健康医药方面加大投入和消费力度。四是数字化转型。在这次疫情中,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异军突起,数字技术成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稳定器。可以预期,数字经济将开启新一轮经济周期,成为后疫情时期经济复苏的动力。五是无接触消费成为后疫情时期经济发展强劲引擎。在疫情防控期间,以网络购物、在线办公、远程教学、互联网医疗、网上展会、直播卖货、无接触配送等为主要形式的无接触消费经济,对保障居民生活、各行业复工复产、社会经济恢复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客观看待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深刻分析消费变化趋势,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必将有力促进中国消费经济持续健康长远发展。

上一条:昊晟陶瓷、三荣家居集团强强联合,开启岩板新时代
下一条:今年国务院将为企业减负超万亿元 降费占六成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4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