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标准化工作是人工智能解决行业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指南》对技术的应用程序接口标准、设备标准、场景标准等应用层面进行规范,确保了各领域技术及其应用的准确性、一致性、高效性和可用性,对于产业应用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化工作是人工智能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我国拥有最广泛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的规模超过510亿元,人工智能企业超过2600家。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5G、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融合,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和深化,行业发展面临产业技术研发标准不一、低端同质化恶性竞争以及法律、伦理等深层次的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规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引导企业有序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标准制定,必须加强人工智能领域标准化顶层设计,推动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明辉对本报记者说。
赛迪顾问人工智能产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张颐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人工智能产业标准滞后于技术发展,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亟待完善。
“标准化工作是人工智能解决行业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一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指南》指出要完成人工智能关键通用技术、关键领域技术、伦理等20项以上重点标准,在制定技术标准的同时,减少隐私保护、伦理问题、算法歧视、道德风险等新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控可靠,推动经济、社会及生态健康发展。”张颐说。
引导人工智能产业转向重视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
《指南》中提出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语音、计算机视觉、生物特征识别等关键领域技术标准的建设思路。
“标准缺失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指南》对技术的应用程序接口标准、设备标准、场景标准等应用层面进行规范,确保了各领域技术及其应用的准确性、一致性、高效性和可用性,对于产业应用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张颐说。
王明辉认为,《指南》一是明确提出建立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以加强顶层设计与宏观指导。同时,将标准体系的结构和框架明确为基础共性、支撑技术与产品等八个部分,为建设标准体系明确了思路和方向。二是明确提出分阶段建设目标。到2021年完成顶层设计、总体原则等综合性、全局性规划,并聚焦关键共性技术标准等;到2023年,更多聚焦于重点急需标准,并在重点行业和领域推进落地。三是将安全/伦理作为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整个体系,这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安全与隐私保护以及规范人工智能冲击传统道德伦理和法律秩序将发挥重要作用。
王明辉表示,《指南》的出台,有利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开源、开放的产业生态中整合内外部资源不断自我优化,也有利于发挥基础共性、伦理、安全隐私等方面标准的引领作用,形成标准引领人工智能产业全面规范化发展的新格局,从而引导人工智能产业由需求导向的市场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转向重视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发展路径,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