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市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期,文化产业作为经济新的增长极,亟需在文旅产业转型发展上下功夫、做文章。作为市级文化产业投资平台,市文投公司要聚焦“发展为要、项目为王、实干为先”的理念,积极响应国家公共文化体制改革号召,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落实向文旅产业综合运营商转型发展要求,转机制、调结构,坚持问题导向、市场导向、结果导向,挖潜力、抓运营、拓市场、增效益,为经济转型发展赋能助力。
加强研究分析,实现破局。抓住安徽省及我市文旅产业发展特点和国家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良好政策,深入研究破解当下存在的各项瓶颈束缚。解放思想,结合已建成和即将建成的项目不同特点,不断完善效益模式。根据我市及公司实际,选择合适的商业业态模式。明确主营业务,不断健全文旅产业链,打造精品文旅项目,融入精品旅游线路,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强化资源整合,发挥优势。我市各类人文历史、工业遗存、“江湖山村”等文旅资源丰富,但整合率底,整体发展不足,内在联动联系不紧密。下一步将努力整合各类资源,运营现有资产,对“铜官山1978”文创园整体运营招租,实现效益运作最大化。整合全市文旅资源,盘活国有文旅存量资产,争取文化类资源纳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规模。继续积极争取各项政策支持,调结构、转机制、明思路,主动出击,向上争取国家、省级文旅产业发展政策,争取各类文旅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落实好国家支持文旅发展专项债。
强化业务拓展,注重实绩。在工业遗存保护开发方面:结合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将铜陵丰富的工业遗存整合为旅游资源,通过“矿山变青山、矿区变景区”,坚持“以用促保”对原有的工业遗存进行保护、开发和再利用,保存其历史文化价值,赋予其旅游价值,积极发展工业旅游;围绕打造国家级矿山遗址公园,在“铜官山1978”文创园一期的基础上,推进园区二期工程,建设集“工业文化旅游”“人文历史记录”及“城市转型展示”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同时注重以点串线成面,含括罗家村大炼渣遗址、大洼宕露天矿区、老铜矿建筑群等工业遗迹,发展工业旅游体验项目,谋划建设铜陵市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国家级矿山遗址公园、铜陵化工总厂遗址保护开发,培育城市特色旅游品牌,打造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在人文历史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开发方面:结合枞阳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深入挖掘枞阳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其优质的自然生态资源,推动名人旅游、乡村旅游等其他文旅业态项目的布局与突破,集中力量重点谋划白荡湖综合旅游景区、大山村花海世界等精品项目,打造一批围绕文化元素、具有本土特色、影响辐射广的品牌文化项目,推动枞阳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以方氏名人故里(方园)、左光斗陈列馆(左园)为立足点,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建成枞阳系列名人故里文化旅游点,打造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田园乡村体验、民俗文化研学旅行的综合性田园国学旅游区,塑造铜陵文化旅游新品牌。在文化事业推进发展方面:作为市属文化企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积极承担市委市政府规划的文化事业项目建设投资运营,承接各项交办任务,积极参与“十四五”文化转型发展规划制订;重点打造书香铜都全民阅读管理运营工作,后期进一步探索拓展全民阅读规划、投资、建设、管理一体化发展;加快向文体、会展、动漫等方面延伸,主动承接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各类会展、体育赛事、宣传片制作等工作。
强化队伍建设,凝聚发展。整合现有人员,加大培训力度,强化激励考核机制,提升现有人员队伍综合素质。充分利用全市人才引进政策优势,按需引进一部分高素质文化创意类人才,强化与本地高校合作,培养文创综合性人才,优化人员配置结构,建立“老、中、青”人才队伍梯队,保障后续人力资源。
强化平台作用,集聚整合。加强与省级文化平台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国有文化企业优势,发挥铜陵文旅行业“排头兵”作用,搭建一个交流合作、分享共赢的文旅发展平台,让现有文化类民企、新媒体、传统手工作坊、高校职校、政府职能部门等都能参与进来,通过平台建设,促成产业协同、统筹发展,促进铜陵文旅整体提升,助力经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