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榭海文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由7名退役军人组成的“轮值站长”赶在“八一”前正式“上岗”。
从原来由社工负责到如今由退役军人“挑大梁”,社区党总支书记韩月仙说,不仅因为“退役军人更了解退役军人的需求”,还因为“引导退役军人参与社区建设,能更大程度发挥他们的价值”。
打造讲述退役军人故事的“博物馆”
一迈进海文社区居委会的大门,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双拥”氛围,尤其是位于二楼的退役军人展厅,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从“渡海第一仗”到华东英雄林茂成,从浙东三勇士王长银到血战汉江志愿军战士吴其夫……一段段值得铭记的历史,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如同画卷在眼前展开。
瓦斯鱼雷方向仪、脱险装具、潜用应急灯、鱼类螺旋桨……前来参观的年轻一代不仅“涨知识”,也深切感受到和平生活来之不易。
陈列柜里的各色勋章和证书,更是让人恍然大悟:原来每天在楼道里碰到的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大叔,经常穿着马甲在社区里捡垃圾的志愿者,都曾是“最可爱的人”。
展厅里展示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由退役军人和军嫂组成的“战役行动党小组”的事迹也已经新鲜“上墙”。
专门为退役军人打造这样一个迷你“博物馆”,放眼全宁波,也不多见。
韩月仙说,虽然退役军人展厅设在海文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里,但这是整个大榭“双拥”工作的一块金字招牌。
展厅的设立,无疑让退役军人有了展现热血和价值的平台,是对“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的一种尝试。
“我在部队待了12年,青春时光都是和潜艇一起度过的,它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退役军人徐德颖指着墙上的照片回忆。
退役军人熊伟为展厅贡献了一枚“维和纪念章”。他曾在吉布提医疗救助4个月,这枚纪念章是对这段经历的纪念。
“看到这枚纪念章,我就会想起16年军营生活。把它放到社区里展示,既是对自己的一种认可,也能让更多人知道和平年代来之不易。”熊伟说。
“担当见本色”的退役军人志愿者服务队
如果说退役军人展厅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参观者对军人的尊崇之情。那么,海文社区的退役军人志愿者服务队则用实际行动证明“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不只是一句口号。
退役军人张正奎是海文社区文欣支部书记。在和邻里的交流中,他留意到一位新搬来社区的住户。
“虽然户籍不在社区,但他是一名退役军人,家里还有一个上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因为平时上班比较忙,孩子没人照顾,成了他的困扰。”
张正奎主动把情况反馈给社区,社区随即作出响应,为孩子的托管提供帮助。
在海文社区,像张正奎这样热心社区工作的退役军人有不少。
2018年,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成立,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同步成立。至今,该志愿服务队已吸引30名退役军人参与,组建了老兵宣讲队、老兵巡逻队、老兵维修队、老兵环卫队等4支小分队。
他们中,有的积极参与社区安全巡逻、环境卫生整治等活动;有的利用节假日为中小学生进行红色宣讲;有的前往七顶山红色基地清理白色垃圾、战斗壕沟杂草……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退役军人志愿者更踊跃请战,组建了一支红星战“疫”队开赴社区防疫一线,开展清楼排查、门岗执勤、口罩分发、宣传引导等一系列工作。
最近这段日子,天气特别热,退役军人志愿者更是满大街为环卫工人、交警等送绿豆汤。
“党性强”“主动意识强”“时间观念强”“有大局意识”……在韩月仙眼中,这些都是退役军人志愿者区别于普通志愿者的优点。
韩月仙说,通过针对性培养,在社区的这些退役军人中,已有1人进入社区党总支班子,2人进入支部班子,3人担任责任组长,11人成为居民自治团队负责人,成为社区基层党建、社区治理的中坚力量。
就在今年7月21日召开的全市退役军人工作会议上,海文社区作为代表进行交流发言。借助社区特色党建平台“先锋益站”,开展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培育工作,正是海文社区以一社区之力成功“出圈”的重要原因。
这次“轮值站长”的正式上岗,同样是对退役军人全面参与社区基层治理各项工作的一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