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马铃薯的合格证,这个是青菜的合格证……这些蔬菜只有带上‘身份证’才能运送出去。”春节期间,黄山区仙源镇越山村俐欣家庭农场的蔬菜销量比较大,农场主孙良峰有条不紊地将蔬菜一筐筐打包好,同时不忘将名片一样大小的蔬菜“身份证”粘贴在筐子上。
“蔬菜有了‘身份证’,全程追溯更安全了,现在人就图吃得放心。”记者看到,每一张合格证上,不仅写明了生产单位、生产日期和联系电话,还印有一个二维码,用手机“扫一扫”,很快获得了该农场所产蔬菜的播种日期、施肥情况、农残情况等。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黄山区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发展标准化、品牌化农业,为老百姓提供更多优质、安全、特色的农产品。“2017年,黄山区作为我市唯一一家入选农业部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的试点单位,以此为契机,我们提出‘构建六大体系,共建绿色黄山’(六大体系即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体系、检测体系、质量认证与标准化建设体系、农产品追溯信用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应急处置与重大活动保障体系),农业绿色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区农委党组成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局局长崔凯亮介绍说。
从“吃得饱”向“吃得绿色健康”,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我们要在源头上把好第一道关。”孙良峰的家庭农场流转了越山村116亩土地种了30多种蔬果,每一种都有了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溯源验证。
倒逼农产品源头监管,黄山区农委完成了14个乡镇快速检测室和8个企业特色农产品快速检测室的建设,初步形成以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为核心,乡镇快速检测室为枢纽,生产基地快速检测点为基础的监测网络。2017年,全区共检测蔬菜、畜禽、水产品样品共6707个,合格率达99.6%。
在俐欣家庭农场的快速检测室里,记者看到,不大的房间里,检测器、电脑等设备一应俱全。翻开《生产管理记录》和《投入品管理记录表》,上面工工整整记载了播种日期、施肥情况、化肥和种子入库情况等。孙良峰介绍说,按规定,自家农产品的生产情况、农药化肥使用情况须每周记录一次。对着电脑,他熟练地向记者演示起来:“电脑里设置了软件,在其中录入相关信息就能生成,非常方便!”言语间,一张带有二维码的草莓合格证已打印出来。
“产品有了‘身份证’,也就有了市场‘准入证’,不愁卖呀!”凭着“一证一码”,孙良峰的蔬果走出农场后迅速“升格”,不仅销往机关单位食堂和酒店宾馆,在农贸市场上也牢牢守住“阵地”。有的饭店老板告诉老孙,很多客人都饶有兴趣地拿起手机对蔬菜“溯源”,或者点名要俐欣家庭农场的菜。“别小看这张合格证,它还给我打出了活广告呢!”
不仅是孙良峰的蔬果不愁销,太平湖的鱼更是备受市场青睐。“‘一证一码’叩开了外地市场的大门,消费者愿意为吃上健康的绿色食品买单。”崔凯亮告诉记者,2017年,太平湖渔业公司水产品销量大增,价格提高,在北上广、江浙沪等大城市很受欢迎,去年该公司水产品还顺利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一证一码’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溯源实现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据了解,区农委为鼓励种养殖户加大检测力度,企业自检的每个样本由政府补贴20元,农户自检的每个样本则补贴40元。2017年,包括越山俐欣家庭农场等6家生产主体已纳入该区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加大了“三品一标”、追溯码等标识使用范围。今年,平台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至20家左右,让更多走进市场的农产品安全放心。
绿色农业是农业发展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黄山区将‘绿色’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通过源头监管减量控害,加强农产品绿色防控,打造一批绿色基地、推出一批绿色农产品,将生态优势、绿色优势转化为农业发展优势,让农业回归绿色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