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力求在“稳”托底上有成效,在“保”落地上有突破,全市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推进,生产需求持续改善,主要指标恢复性增长,积极变化累积增多,经济运行复苏态势明显。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为941.28亿元,同比增长1.2%,由一季度的下降5.6%转为正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27.90亿元,同比增长0.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27.05亿元,同比增长1.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86.33亿元,同比增长0.9%。
农业生产基本平稳,禽蛋、水产品、蔬菜产量增长。上半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一季度下降4.2%转为增长1.5%。夏粮总产53.39亿斤,下降0.7%。禽蛋、水产品、蔬菜产量分别增长11.2%、2.1%、4.6%。肉产量下降10.7%,降幅比一季度收窄9.3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产量下降13.4%,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3.7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恢复较快,新兴产业增势良好。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比一季度提高5.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长46.2%,制造业增长3.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4.6%。从行业看,34个大类行业中16个行业保持增长,其中,金属制品业、医药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分别增长150.1%、68.9%、51.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9.7%,比一季度提高19.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6.8%,比一季度提高5.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
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较快。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由一季度下降0.1%转为增长5.8%,增速居全省第3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28.0%,第二产业投资同比下降28.5%,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7.1%。基础设施投资支撑有力,上半年增长55.9%,居全省第3位;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0.8%,居全省第1位;民间投资下降6.1%,居全省第10位;技改投资下降3.4%,居全省第7位。
消费品市场逐步复苏,生活必需品和网上销售增长较快。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8.19亿元,同比下降1.5%,降幅比一季度收窄7.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2位。其中,限上消费品零售额113.1亿元,增长4.3%,比一季度提高5.2个百分点。从商品类值看,粮油食品、日用品、中西药品类等生活刚需类分别增长27.3%、57.6%、15.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汽车类等生活改善类分别下降3.7%、8.2%。限额以上商贸企业通过网上销售商品的零售额12.0亿元,增长28.3%。
财政收入增长由负转正,金融机构贷款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市财政收入105.59亿元,增长0.5%,比一季度提高11.5个百分点,今年以来首次转正,增速居全省第2位;全市财政支出232.20亿元,下降5.4%,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7.5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4位。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750.37亿元,同比增长11.6%,居全省第5位;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172.32亿元,同比增长21.9%,居全省第1位。
进出口降幅收窄,利用外资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额3.56亿美元,下降4.2%,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1.9个百分点。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03亿美元,增长1.9%,增幅比一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小幅增长,物价指数涨幅回落。上半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65元,增长4.4%,比一季度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06元,增长2.2%,比一季度提高1.7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25元,增长6.2%,比一季度提高2.7个百分点。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3%,比一季度回落1.1个百分点,比全省低0.5个百分点。
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分析,总体上看,上半年我市经济逐步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运行呈恢复性增长和稳步复苏态势,主要经济指标由负转正,基本民生保障有力,经济发展韧性和活力进一步彰显。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全球疫情依然在蔓延扩散,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冲击将继续发展演变,外部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经济恢复仍面临压力,我市部分指标仍在下降,疫情冲击损失尚需弥补。下一步,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把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贯通起来,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积势蓄势谋势,识变求变应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