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车穿过白马湖,沿着天马路向西,就能来到滨江阳光家园养老院。阳光铺洒的绿地,院子里的树和花蓬勃生长。这里不仅是700多位老人的家园,现在,也是6名年轻人的新家。
最近,6名年轻人正式住进了阳光家园养老院,他们与老人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子,成为遛弯的伙伴、聊天的对象、运动的球友,让岁月在这里慢慢沉淀,为老人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社会生活关系圈。
这就是滨江正在探索的养老新模式——多代同楼。
体验互助式养老服务
2019年底,区民政局借鉴欧洲互助式养老理念,开展“多代同楼”养老服务,跨代人群一起居住生活,互帮互助。老年人得到日常照料,开拓社交范围,同时向“陪伴者”传授的社会经验及人生见解,作为“良师益友”,让老年人感受到一种“被需要”的满足感。
1998年出生的黄清怡是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的。结束学业前,当看到“多代同楼”招募的海报,就好像看到了理想的居住环境——阳光、房屋、花草,与老人共居的宁静时光。
赵奶奶是三年前因为女儿工作,从西湖区搬来滨江区的。今年疫情爆发前,赵奶奶正和家人在新加坡旅游,回来后就一直在家隔离,隔离的孤单让她很难受。结束隔离后,她马上回到阳光家园,返回后,除了必要事情外闭门不出,把自己“拘”在房间,身体明显瘦了,精神也不好。
两个原本没有交集的人,在养老院举办的联欢会上,交上了朋友。
黄清怡听工作人员说,赵奶奶原本非常积极开朗,最近却精神欠佳。于是,让赵奶奶找回原本的心态、重新融入养老生活成了她记在日记本上的最重要的一件事。结对后,黄清怡主动走进赵奶奶的房间,请赵奶奶教她做香包,还让赵奶奶带她熟悉环境,感受到被一个年轻女孩“需要”,赵奶奶慢慢恢复了精神。
从起初的“闭门自居”到“迈出首步”由小黄陪同去看中医调理身体,再到“安心调理”慢慢的精神状态好了起来,愿意和小黄下楼做操、散步练习书画……短短半个月,赵奶奶身体好了不少,乐呵呵的笑容时常挂在她的脸上。她还为小黄在房间里准备了一把专门的小板凳,“这是她的专座,我喜欢跟她坐这聊天!”
融入新社区的老人
“滨江高新企业集聚,不少老人从异乡和子女一起搬到滨江。在陌生的地方,这群‘老漂族’,他们需要的不仅是被人照顾,更需要的是融入新的社区,新的生活。”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临安住了30多年的顾美英奶奶和老伴,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女儿女婿就把他们接到滨江生活。后来,老伴渐渐身体欠佳,腿脚不便,两年前,二人搬入了阳光家园。热爱乒乓球的顾奶奶也少了老伴这个打球“搭子”。
对于像顾奶奶这样的“老漂族”,区民政局引入了专业的社会工作法,进行一对一访谈,还设计摸底了7张清单,深入梳理老人的需求和特点,请专业社工对参加多代活动的群体,实施“个性摸底+文化标签+了解日常生活习惯+生活画像”调研。在充分了解老人、陪伴者性格类型的基础上,再根据陪伴者的专业特长,为老人设计陪伴场景和陪伴事件,发掘他们的心愿和梦想,寻找能激发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心撬点。
顾奶奶和祝悦鹏,就是在一次“多代同楼”陪伴者与长者见面会“看”上的,那天,陪伴者们现场展示的跳舞、朗诵、唱歌等才艺,给老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快,小祝成了顾奶奶的陪伴者。
根据老人的心愿卡,小祝主动邀请她一起打乒乓球,令许久没有好好打过球的她兴奋不已,这一打竟是一个多小时。
后来和女儿女婿视频,顾奶奶一直开心地分享自己又有了“球搭子”的事情。
看到微信视频那头的妈妈如此开心,在民生医药生产一线的女婿王先生格外心安,“有了陪伴者在他们身边,爸爸妈妈过得开心,我们工作都可以更安心了。”
“多代同楼”在阳光家园先行试点,年轻陪伴者与长者一起“造生活”,做“新邻里”。随着活动的深化推进,区民政局不断为老人和陪伴者“量身定做”一系列“子品牌”:等风来计划、“老漂族”融入记、新邻有戏……成为滨江养老理念创新和养老改革的具体实践。
29岁的祝悦鹏和84岁的顾美英奶奶,就是“‘老漂族’融入记”的体验者。
原居安养 “陪伴”常在身边
“多代同楼”不是年轻人为老年人送志愿服务,也不是单向帮扶,而是通过丰富年轻人和老年人共同体验的社交场景,让老人重燃生活热情,主动参与生活、融入社交圈,建立新的邻里关系。
区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说,传统的养老机构因定位局限,多从自身资源考量,侧重于医疗健康、专业照护等健康类服务,养老院缺少社区式养老生活圈,跨代、多代代际间的交流。
工作人员固定,老人固定,儿女定时来探望,老人进入养老院,仿佛进入一座孤岛,物理上割裂了与原有社会的链接。在“多代同楼”跨代互动的过程中,则可以织补“新邻里”网络,丰富新社交场景,让老人重燃对生活热情,主动参与自己的生活内容设计。最终,双方都能收获情感的代偿,互助、互学、互乐、互暖。
下一步,滨江区“多代同楼”还要深化进社区推广,在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里,打造“多代同楼生命花园”等主题场景,融合代际、融合邻里、融合社会。预计下月,将能够实现部分场景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