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下半年,衢州从事数字经济、计算机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不到一千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学历的不足十人。2018年11月28日,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东南院”)成立。作为衢州发展数字经济的“一号院”,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引聚了海内外高层次数字经济人才156人。
东南院凭什么在如此短时间内实现聚才、用才、留才?记者近日进行了深入采访。
打造政策“高地”
近日,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杨良怀来到衢时代创新大厦1号楼,站在16层推窗向外眺望,湛蓝的天空下,两岸绿树成荫的石梁溪蜿蜒汇入衢江,如同一幅美丽的风景画。7月1日,他与东南院签约,领衔成立了健康大数据研发中心。
从事计算机信息与技术专业几十年,杨良怀对这个行业有着异于常人的敏锐性。“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对于学校而言,学生的体质健康管理是当下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他说,过去“阳光长跑”、“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等采用人工打卡方式来监测,但效果都不好,再加上近几年来运动风险事故时有发生。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来解决运动监测以及实施个性化定制,是一个现实应用问题。
经过一轮认真调查分析、筛选考察后,他注意到衢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副中心城市”,以及“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发展方向。东南院给出的政策引起了他的关注。
“东南院的政策为我们考虑得很周全,对像我们这些做科研的人来说,有了好政策托底,就可以专注于让手头研发的成果快速落地,而不被其他事情羁绊。”在杨良怀的计划表中,如果一切顺利,下半年就能让“学生健康管理与促进系统”开始上规模的试点,明年此时将完成实现成果转化与落地,并向学校推广。
杨良怀所指的政策,正是东南院的人才政策和灵活的机制。
近几年来,衢州在招才引智上连续出台新政。对于如何吸引人才,市委组织部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全国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当时的大环境只要是信息化和计算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就很抢手,衢州亟需出台专项政策,精准引聚数字经济人才。”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聚焦“数字经济智慧产业、美丽经济幸福产业”两大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衢州瞄准高端人才创新平台建设,并依托此平台招引“高精尖缺”人才。
“在东南院人才队伍中,硕士学历的将是基数最大的,所以面向招引数字经济硕士,我们形成了差异化政策。”东南院相关负责人说。
一份东南院引才专项政策,足以吸引众人的目光:科研团队一旦签约,政府给予团队启动资金20万元;科研启动费按照人头计算,硕士研究生每人8万元,博士研究生每人10万元,学术带头人每人20万元。“一般一个科研团队启动的总体费用为100多万元。”东南院相关负责人说,团队免费入驻创新大厦,这里办公环境一流,科研团队只要拎包来此就可直接投入科研工作,效率极高。
不仅如此,东南院还实现了人才政策叠加。高层次人才除了享受专项政策,还享受市政府的普惠性人才政策,以及子女教育券、公积金贷款等优惠。
另外,充分发挥机制体制的灵活性和包容性:人才引进以后,除了保留东南院的聘用制身份,同时还可申请浙江省绿色产业发展研究院创新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充分发挥“政府给编制、企业给待遇”的人才双聘机制优势。“广纳天下贤士”的公告发出后,报名人数达300多人。
体制的灵活性还表现在,健全“专聘+兼聘”的灵活引才机制,从双一流院校和国内外知名大学柔性引进了16位经验丰富、研发能力强的数字经济专家教授来院组建团队,借助专家教授强大的号召力凝聚数字经济高端人才。“围绕领衔人的项目建设需要,组建他的团队,团队的黏着度比较高。”东南院相关负责人说。
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博士生导师牛少彰教授带来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安全等核心技术和人才团队,成立了东南院移动大数据研发中心。去年10月份,团队快速孵化出第一家公司:衢州砖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团队未来的项目落地创造了无限可能。
坚持人才、产业、资金一并考虑、一同谋划,东南院不断优化人才政策。仅一年多时间,该院已成功引进中澳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大数据安全处理技术、移动大数据、数字空间技术、数字权益保护、健康大数据等7个研发中心,共建立19个研发(项目)团队。先后成立江山、常山、龙游、开化、柯城、衢江、华友、杭州海创园等分院。
今年5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打造更优人才生态推动衢州大发展快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创新人才新高地、氟硅新材料人才集聚地、乡村振兴特色人才示范地、四省边际人才生态最优地。“人才政策实现‘共性+个性'’普惠+专项‘,正如东南院这样,形成一个个政策’小高地‘,不断释放政策效应,从而形成衢州人才集聚的’洼地‘。” 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聚焦产业项目
在东南院静悄悄的办公室内,一群年轻人正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脑屏幕,沉浸于数字经济的海洋里。张文博士就是其中一个。一年里,他争分夺秒研发“5G技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
“在北京拿200万元的年薪,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衢州的产业发展空间更让人值得期待。” 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的张文博士说,“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和时间赛跑。”在北京学习、生活了整整19年的他,在2019年年底来到衢州。跟随他来的还有在北京一起打拼的十多人团队。如今,他所在的研发中心团队,迅速扩大到40人的规模,其中有30人与东南院签约。
今年,张文所在团队已与规上企业浙江巴斯特网丝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对企业传统的涤纶丝生产车间进行5G智能化改造,在做到5G技术全覆盖的同时,实现生产线的全自动化以及仓储的无人化管理。“通过大数据,实现每个产品都可追溯,还对现有产品进行瓶颈分析和优化改造。”张文说。
张文“梦想”的版图正在扩张。近日,团队已与青岛5G时空信息科技园进行合作,与5G“独角兽”北京佰才邦技术有限公司一同打造智能工厂。未来,团队服务的范围将从衢州辐射到全国,甚至是全球。
“自机器换人后,许多企业生产线实现了自动化。但仅停留在自动化生产层面还不够,这里就涉及大数据和智能化。”东南院相关负责人说,“在大数据这个领域,大部分企业还比较薄弱,这就需要东南院的技术支持,在这个过程中,东南院会根据具体项目来组建团队、引才和用才。”
今年4月28日,东南院华友分院正式揭牌,成为衢州唯一一家设在企业的研究院。“我们希望能把东南院的智力优势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在智能控制系统升级、锂电材料数字化改造、智能工厂新模式研发,以及智能装备研发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并以华友分院这个点辐射到其他相关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华友分院院长向波说。
今年,东南院新成立了2个研发中心,其中一个就是传感器智能制造研发中心。该中心联合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旨在加快衢州传感器产业培育进程。
为了充分激发人才潜力,今年,东南院每个团队都签订了攻坚任务书,通过目标激励人才发挥作用,通过产业平台让人才发挥作用。依托东南院平台,如今团队与团队之间已相互嫁接、合作,以人才带人才,以人才带项目。孵化以后的项目和团队又可以再生发出新的项目和团队,最终形成良好的创业生态链,让衢州本土的产业再创新、再提升。
建立最优创业生态环境
随着衢州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区位优势的逐渐显现,再加上浙江数字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使得衢州这一“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副中心城市”的定位越来越受海内外高端人才的关注,在外创业的衢籍人才开始逐渐回流。龙游人张云就是其中之一。
张云攻读博士期间学的是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回到家乡好好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亲身参与家乡建设,一直是他的梦想,东南院的成立给他带来了实现梦想的机会。
如今,他所在的团队正致力于开发“数字乡村”“林业大脑”等,通过卫星无人机遥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地表空间进行智慧化监测管理。经过一年多技术攻关,张云所在的团队自主研发了3D-AI技术,可快速精确掌握森林的松材线虫病传播,有效解决了困扰行业的痛点难点。
随着项目的技术成熟,寻求合作的政府部门和企业遍布湖南、江西和浙江。“‘回家’的感觉真好!”张云笑着说。
“我们发现,团队中很多人在来衢之前就与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有密切合作,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比对,比如到位于杭州城西大走廊的衢州海创园进行考察,他们将衢州作为基点,以’飞地‘作为对接浙江数字产业的发展’窗口‘,特别是杭衢高铁的建成将实现杭衢一体化发展,对于衢州的未来,大家都充满信心。”东南院相关负责人说。
据统计,目前东南院引进的高端人才,80%来自外省市;接近50%毕业于985、211高等院校;22%从海外留学归国。在东南院的集聚带动下, 2019年衢州培育数字经济重点和示范试点企业117家,实施数字化项目121个,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业务收入125.5亿元。
数字经济大潮激荡,产业创新发展、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迎来一个崭新的“数字风口”。高规格、大格局的政策配套打造了招才引智良好生态。一个东南院,撬动了衢州数字经济产业板块,吸引大批高端人才的集聚。一切都只是开始,未来可期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