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锡山区锡北镇联新村承包户庞爱与村里签订了“农业生产用地发展方向调整”协议,他耕作的4亩草莓大棚和45平方米生产用房,被拆除清障后将改种水稻。锡山区在无锡全市率先开展农用地发展方向调整,以连片稻田取代散乱的大棚,为此,锡山将花两年时间,投资近3亿元,调整农田2.7万亩。
农业产值占GDP比重不到2%,锡山为何还要花大力气推行“菜改稻”?
清理大棚优化农田生态
一段时间以来,无锡农业生产用地普遍由农户或村委自行发包给种养户。庞爱的草莓地位于锡北镇文八路,七八个简易大棚紧挨在一起,周围长满杂草。自行搭建的生产用房放满杂物,门口的沟渠里还有不少随意丢弃的垃圾。
“大风一刮,地膜乱飞,严重污染田间环境。”锡北镇联新村副主任施钧说,以前该村1100多亩土地分包给七八十户种植户,主要种植果蔬等经济作物,田间乱搭棚、乱修路屡禁不止。不少种植户吃住在自建的配套用房,环境差不说,还在里面拉电线、生火做饭,极易引发安全事故。去年下半年,联新村将1100亩土地改种稻麦,田间面貌大为改观。
“以前过多追求土地高产出,忽略了生态效益。无锡是鱼米之乡,水稻对城市的生态支撑不可低估,也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蔡伟介绍,去年锡山出台《全区农业生产用地发展方向调整的实施意见(试行)》,合理压缩粮油以外的农产品基地和经济类设施农业,扩大稻麦种植面积,同时保留部分产业需要的连栋大棚和玻璃温室。去年以来,全区累计清除各类大棚505万平方米,调整农田1.62万亩。
如今,驱车行驶在锡山区,主干道两侧500米范围内大田作物连片,格田成方,与道路绿化相得益彰。不仅田园景色更美,“菜改稻”还带来突出的生态效应。联新村村书记顾晓宇说,1亩水稻田能蓄水100立方米,能降低汛期水患灾害的发生。此外,1亩水稻一年化肥用量大约是蔬菜的三成,农业面源污染大幅减少。
集中流转促进规模经营
“一家一户流转,自然带来土地经营碎片化,进而影响农业产业规模化。”蔡伟说,锡山区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以村为单位的耕地集中连片流转。
施钧说,现在土地流转不再由农户和承包户对接,而是先由村委会和乡镇对其经营项目和经营能力进行审核,只有达到蔬菜不低于5亩、稻麦不低于50亩,其他不低于20亩经营规模标准的项目,方可“通行”。土地承包权首先从农户流转至村委,再集中到镇级平台,由镇农业发展公司重新规划、统一发包,与承包户签订合同,村委则负责监督承包户的日常生产活动。
到目前为止,锡山已有81.6%的土地实现连片流转,主要保障水稻、小麦、油菜等种植品种。锡山明确,土地集中连片流转并经评定“达标”的村可按200元/亩、薄弱村可按300元/亩获流转补贴。锡北镇八士村有882亩土地,以前全部是蔬菜大棚,每亩流转费1200元。村主任过献新说,今年集中流转种植稻麦后,农户仍然拿到1200元流转费,其中承包户支付每亩450元流转费,剩余由水稻田生态补偿金和土地集中流转补贴补足,保证不让农民吃亏。
6月2日,来自盱眙的杨木飞与锡北镇农业发展公司签订了近900亩地的流转合同。“种稻麦,承包期越长、规模越大,越便于管理,效益也越高。去年我承包300多亩种植水稻,第一年加上又是复耕地,只能保本。这次镇里让我扩大承包面积,非常开心。”杨木飞说,他投资90多万元购置了耕地机、施肥机等农机,准备大干一场。
要素集聚驱动产业升级
一年多的农业生产用地调整,去除了落后产能,对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更具吸引力。这几天,东港镇黄土塘村正对几间保留的民居进行翻新装修,将其打造成为黄土塘田园综合体,一期计划在今年“十一”假期开业。投资方江苏水乡园居农业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阎顺兴介绍,项目投资2.5亿元,占地3800亩,涵盖了高标准农田、果树、生态园和湿地等。
“无锡人均耕地不足0.5亩,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产业升级。”东港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时峰说,全镇3.1万亩农业用地,94%实现集中流转。全镇“一盘棋”布局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智慧农业等发展规划,还将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分散种植向规模化、园区化迈进,驱动农业技术加速更新迭代。走进位于厚桥街道的欧姆龙智能农业园,触目所见的中央温湿度传感器、土壤水分传感器、棚壁二氧化碳传感器、棚顶光照传感器等等,令人仿佛进入智能化的现代工厂。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物联网设备能够精准地指导耕作,从而提高农业的可控性和综合效益。”
据悉,抓住土地集中流转的契机,锡山正着力打造一批基础设施先进、产出效益高效的高标准农田,今年计划建设6000亩。同时,将发展一批生态农业种植示范点,引进一批农业重大项目,打响锡山农业品牌,助力美丽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