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帮扶,携手奔小康。2017年,上海市第十批援滇干部西双版纳联络小组成员、松江区的6名援滇干部跨越了2500公里,来到了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州,投身于西双版纳州脱贫攻坚的新征程,帮助这里的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019年,上海市第十一批援滇干部西双版纳联络小组成员、松江区的8名援滇干部接棒,开启了新时代带领西双版纳州人民致富奔小康路上的“五味人生”。
“咸”汗在身,甜“在心”
西双版纳土地肥沃,在当地农民的眼里,这块土地上就是插根筷子都会发芽。“穷不怕,就怕懒。”松江区援滇干部、西双版纳州商务局局长助理周杰说,当人们囿于封闭的环境,看不到山外世界的时候,喝酒晒太阳便成了“神仙”的日子,但当通向世界的“窗户”一旦打开,山外精彩纷呈的世界呈现在他们眼前,或许他们会对外面的世界有向往和期待,“如果给他们创造一定的条件,潜藏在‘懒人’身上的力量和智慧就能被激活”。如何让“懒人”变“勤快”是松江援滇干部和版纳扶贫干部们急需破解的课题,也是周杰目前最焦急的事。
“要巩固脱贫成果,关键是激发出当地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在版纳工作的十个月,让松江援滇干部、西双版纳州政府副秘书长、勐海县委常委、副县长王福友清楚地认识到,脱贫攻坚不能依靠献爱心式的“投喂”,而是要如何让当地群众,特别是“直过民族”群众转变“等、靠、要”的思想,用自己的双手去脱贫致富,才是当务之急。
“改善条件不难,难的是转变人心。”在布朗山乡探索开展“内生动力的变革实验”以来,王福友先后6次带队前往南温上寨,送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家。崎岖的山路他带头走,身上的汗水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王福友没有说一句“难”。“我们是组织挑选出来的,脱贫攻坚的接力棒到我们第十一批援滇干部手中,我们必定使命在肩,必须做到脱贫奋斗有我。”今年4月,在他的推动下,南温上寨与“拼多多”签下战略合作协议,通过电商把村寨农产品卖向全国各地,同时在村寨培养农村新型电商人才,形成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勐腊县75%以上的居民都是少数民族,为了融入当地生活,松江援滇干部、勐腊县委常委、副县长徐崎峰主动去村寨体验生活,帮爱伲族同胞倒胶水,和傣族姑娘互相泼水,和瑶族同胞共话种茶艰辛,去农场老知青家观看制作苞谷酒……看到少数民族同胞们的淳朴和可爱,被旱蚂蝗叮咬、在野外崴脚、衣服潮湿一周、厨房蚂蚁成灾、野象冲到宿舍、过湿滑独木桥这些在勐腊的“恐怖”遭遇,对于徐崎峰来说,也变得不值一提。“我们援滇干部在县里最重要的还是督促落实扶贫项目,在一个个乡镇去跑项目的时候,我看到老乡的生活在一点点变好,一想到今后在我们的努力下,他们的生活还会越来越好,我就觉得心里甜甜的。”徐崎峰说。
“云南儿子女婿”也有“苦”
“我的家乡与对口的西双版纳地缘相近,人文相通,能回到家乡,亲身参与到脱贫攻坚第一线是我的心愿。”拉祜族的李延志说,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半夜鸡叫是到“勐海后遇到的第一个‘苦’。”挂职勐海县县长助理、县扶贫办副主任的李延志,是地道的“云南儿子”,但松江女婿当久了,回到云南后,生物钟却一下调不回去。最初的一个月,半夜的公鸡打鸣常让他失眠,好不容易适应了些,工作的压力又让他心事重重、夜不能寐。
时值八月,年度考核已在眼前,而此时,由于超长雨季和前期原因等问题,纳入重点考核的2500万元市级计划内资金援建的8个项目建设进度缓慢,可能无法完成考核任务。“我们将问题向相关领导做了汇报,由县级层面统筹推进,还建立了项目周报制度,利用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通报项目进度,压实工作责任。”为加快项目进度,李延志多次到现场与实施单位、施工单位会商,抠时间,抢工期,共同推动建设。最终,考核任务得以圆满完成。
与“云南儿子”李延志相反,松江援滇干部、勐腊县扶贫办副主任强辉则是一名“云南女婿”。由于妻子的缘故,强辉过去常来云南探亲旅游,他说,脱贫攻坚任重道远,和游山玩水完全不是一回事,“这辈子没吃过的苦,在这里都吃遍了”。
强辉工作的勐腊县贫困人口占到西双版纳州的近五分之二,加之当地气候炎热、紫外线强烈、雨季漫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一天三身汗”不说,去一趟寨子单程四五个小时是常有的事。下乡的时候,四个轮子“的车开不过去了,我们就换两个轮子的摩托车,两个轮子也过不去了,就只能靠两条腿了,有时候两条腿还过不去,要四肢并用才能过去。”今年1月,强辉在城关镇查看曼龙代村曼那村小组火龙果产业示范项目时,不慎在跨越山沟时摔了一跤,硬生生摔断了小腿,没休息几天,强辉又绑着腿拄着拐投入了扶贫工作中去。
“有人说,援滇干部在云南,即使不干任何事,待着也是一种奉献。我认为这句话是不对的。我们去都是有责任且带有任务的,必须负起相应的责任。”强辉这样认为也是这样做的。松江援滇干部们在西双版纳的十个多月时间里,援滇项目一个个落地见效,为当地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酸”“辣”在口,变化在眼
“第一印象是萧条和贫困。”松江援滇干部、西双版纳州投资促进局局长助理孙飞走访的第一个寨子便是投促局“挂包帮”的勐海县勐遮镇曼扫村委会佤族村小组。2019年天气干旱,村民农作物收成锐减,又逢非洲猪瘟暴发,老乡养的猪全被扑杀,温饱难以保障。眼前的天灾人祸加上各种困难,让曾在部队历练多年的孙飞感到了辛酸。
“这些切身的感受,更加提醒我,要时刻不忘任务和使命,为尽早改善当地贫苦群众的生活状况而努力工作。”去年12月,孙飞参与了一场橡胶“保险+期货”沪滇扶贫项目现场赔付仪式,看到胶农们通过这个项目不再单纯的“靠天吃饭”,让孙飞的扶贫观念也有了很大转变:“扶贫并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我们援滇干部是扶贫最前沿的‘战士’,要打造‘新武器’,创新扶贫新模式,让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在版纳遍地开花。”
“想要得到勐海当地人的认可,成为他们眼中的勇者,必须要经过三道‘有味道’的关卡。”在松江援滇干部、勐海县扶贫办副主任徐昊的心里,这三道关就是“酸辣的勐海饭”“苦辣的勐海酒”和“甘苦的普洱茶”。对于徐昊来说,做好沪滇扶贫工作最大的诀窍就是沟通到位,而要照顾到各方的需求和关切,不仅要适应好“酸辣的勐海饭”“苦辣的勐海酒”,“也要和品茶一样,只有先品出了所有的苦味才会得到最后的甘甜。当你真的品味到西双版纳的甜味时,才算是真正成为了版纳人,才有可能去做好版纳事。”
援滇干部、西双版纳州扶贫办主任助理干大业刚到西双版纳时,正好赶上一年一度的脱贫攻坚考核工作。“五加二、白加黑”的持续高强度工作虽然辛苦,但也让他深深体会到了版纳和松江血浓于水的真情和共同发展的实效。一批批的援滇干部,为了版纳的脱贫工作殚精竭智、无私奉献,让大山里的贫困村旧貌换新颜,路通了,灯亮了,房子新了,产业活了,少数民族乡亲们的钱袋子也鼓了,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是在“干大业”。
“这是援滇干部给我们争取来的,从项目规划、立项、招投标、建设、验收,他们全程都扑在这里”“这个项目给当地三个自然村落的贫困户带来了直接增收,还带动了周边好几个村,群众心里可感激了”……在每一个项目现场,听着当地干部的话语,干大业心里感动、自豪之余,也在思索着他们还能多做些什么,“版纳脱贫攻坚工作中不足的地方还很多,比如产业的持续带贫能力还不是很稳定,脱贫产业产品的销售渠道还不是很通畅,部分群众落后的观念还没来得及转变……我们想做的、该做的、能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