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9日在京召开的“小麦藏粮于技计划优异抗逆种质资源田间展示暨研讨会”获悉,我国现已收集保存小麦种质资源5万多份,通过田间和人工模拟干旱、高温条件,对2.4万份材料进行了抗旱性鉴定评价,对部分材料进行了耐热性鉴定评价。筛选出一批抗旱性和耐热性比较突出的种质资源,其中抗旱耐热材料110余份。经概算,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抗旱、耐热资源,节水量和增产量可满足一个千万人口城市的居民年用水和半年的口粮需求。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前表示,我国总用水量中,农业是最大户,占比高达62%;我国北方的农业用水中,小麦是最大户,占比为70%。他透露,2020年,中国农科院正式启动“藏粮于技”重大科研任务,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小麦、玉米、大豆“藏粮于技”,“小麦基因资源挖掘与利用”团队承担其中小麦共性新技术、抗逆新种质资源挖掘等重任。
项目骨干成员、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景蕊莲介绍,我国常年易旱小麦面积约1亿亩,据估计,减产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10亿元。而小麦种质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基因资源,从中筛选出抗旱耐热优异种质资源,进而高效培育抗逆新品种,是应对干旱、高温等逆境的重要途径。
团队不断创新和完善抗旱、耐热性鉴定方法,提高评价效率,筛选出一批抗旱性和耐热性比较突出的种质资源。景蕊莲以其中苗期强抗旱种质为例说,它可以耐受仅4%土壤含水量的环境条件,远低于凋萎系数(7%左右),“也就是说,一般植物在土壤含水量低于7%时就开始永久萎蔫”;以籽粒产量为考评指标,强抗旱材料的抗旱指数高于1.30(抗旱性与对照品种相当的材料抗旱指数为1.00);灌浆期干旱条件下,抗旱材料茎秆可溶性糖积累和转运效率高,对千粒重的贡献超过75%;强耐热材料在高温胁迫条件下的叶片持绿性强,功能期长,千粒重与非胁迫条件下相当。综合计算节水效益,抗逆品种与对照品种比较,亩均节水19.8立方米,增产幅度6.65%。